新闻中心

冬奥承办面临困境?英国媒体指出:“缺乏兴趣”首要因素是成本——环球时报

近年来,举办冬奥会似乎从国际盛事沦为了部分国家的“烫手山芋”。英国媒体分析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包括高昂的举办成本和民众参与热情的缺失。

### 高昂成本成主要障碍

家退出

众所周知,举办冬奥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营维护,成本几乎难以估量。以2025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为例,耗资超过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尽管俄罗斯希望借此展示国力,但巨额投资引发了争议,也让不少国家在申办时犹豫不决。

根据英国媒体的调查报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民众普遍对冬奥会热情下降,原因之一是纳税人不愿为昂贵的国际赛事买单。此外,许多国家担心赛事后场地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使得举办冬奥会在经济上变得“不划算”。

### “兴趣缺失”加剧申办困境

“缺乏兴趣”成为另一个显著原因,进一步加剧了冬奥申办的困境。相较于夏奥会,冬奥会的受众相对较窄,尤其是无法吸引非冰雪运动传统强国的关注。例如,澳大利亚、非洲国家以及中东地区民众对冬奥会的关注度极低,庞大的观众“空白区”削弱了赛事的整体吸引力。

此外,与近年来兴起的电竞比赛、跨界体育活动相比,冬奥会显得传统且单一。年轻一代观众更倾向于观看互动性强、娱乐感高的赛事,而冰雪运动的规则复杂且门槛较高,这在无形中进一步削弱了冬奥会的吸引力。

### 多国申办降温,案例凸显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多国对冬奥会申办的兴趣显著下降。例如,2025年冬奥会的申办历程较为“冷清”,最初共有六个国家参与竞争,但最终挪威、瑞典、波兰等国家相继退出,仅剩中国的北京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进入最终候选名单。为何大量国家退出?根源仍在于对高昂成本的担忧以及民众支持率的低迷。

西方国家的态度也尤为重要。以挪威为例,这一冰雪运动传统强国本应该是冬奥会申办中的“常客”,但挪威政府却因预算担忧和缺乏社会支持而放弃了2025年的申办计划。这一案例足以说明,即便是体育强国,也必须面对社会舆论与经济负担之间的权衡。

### 冬奥未来能否破局?

尽管问题重重,国际奥委会也在尝试调整策略,提高冬奥会的可持续性,例如鼓励利用现有场馆、优化预算分配以及推动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然而,观众兴趣的恢复、办赛模式的创新,仍需要时间与耐心去摸索。

冬奥会所面临的困境,不仅关乎举办成本和民众兴趣,更体现了国际体育赛事如何与现代社会趋势接轨的艰难抉择。在技术革新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未来举办此类赛事或许需要一次全新的视角与变革。